基础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追求新的发现和发明、积累科学知识、创立新的学说,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理论和方法。基础研究是产生新科学思想的动力和源泉,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基础研究基地一般是指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各种机构的统称,加强基地建设是我国基础研究的重要战略部署。
为了加强基础研究,近十多年来,国家实施了若干项重要的基地建设计划:从1985年起,国家累计投资16.8亿元建设了15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建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十大科学工程后,“九五”期间又先后启动了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等7项重大科学工程。1997年开始,国家支持组建了网络型结构性质的上海生命科学等若干个科学研究中心,1998年以后,由中科院若干研究所组成的北京天文中心等9大基地开始建设,构成了知识创新基地的基本格局;以进一步加强一流大学建设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在加紧进行。通过这些工作,初步形成了覆盖我国基础研究学科的研究基地。
基地承担了大量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科技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例如,15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仅1998年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66项、科技攻关443项、863计划354项、攀登计划219项。基地的一些学科领域已在国际相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基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的环境。例如,国家重点实验室仅1998年度,就主办国际学术会议53次。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缩短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促进了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
基地在基础研究管理和运行机制上也有新的突破。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在管理上形成了有利于创新、鼓励竞争的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科学中心等基地建设也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管理形式,例如人员流动制度、奖励制度等,为基础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
无论是和发达国家比较,还是在适应国内科技发展需要方面,我国的基地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学科布局不尽合理。在农业、海洋、国家安全等一些重要的学科领域布局不够,为国家目标服务方面力量尚显不足。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工程等在学科布局上存着个别学科偏多、部分学科重复,个别学科方向老化,有些难以适应当前和未来科学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一些重要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较少甚至空白的现象。
2、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偏少,与国际前沿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尤其是原创始基础研究成果也偏少;近几年虽然发表论文数量有较快增加,但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目相对较少。
3、实验室仪器设备陈旧老化,设备且更新经费不足。有些实验室七十年代的分析仪器、八十年代的486计算机仍在超期服役。
4、运行和管理机制还需完善。由于国家对基地的管理和投资机制大部分还没有通过法规的形式明确下来,“以人为本”的原则并没有充分体现,部分依托单位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基地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现有的评估体系和政策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知识创新的要求。
5、合理的经费投入不足。目前国家对基础性研究院所、研究型大学的投入偏低,实验室等基地的建设经费和运行费不足,吸引和稳定科研人才乏力。
开展基地建设深层次发展问题的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着手进行基础研究基本框架的研究,是当务之急。
同时,统筹规划国家、部门、地方不同层次的大学、研究所、实验室、研究中心的建设,形成学科布局合理、运行机制完善、研究水平较高、突出创新的体系。
要结合科技体制改革总体布局和研究院所的转制工作,进行基础性研究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的改革试点。同时,进行实验室、科学研究中心、野外观测台站、大科学工程等试点,积累经验。
要加强实验室的工作力度,适量新建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先领域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部分新兴、交叉学科等(例如海洋学、人类基因研究)。
要加强大科学工程的运行管理。国家重点大科学工程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支撑,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解决国家紧迫需求的重要基础。在改造、升级现有大科学工程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已建成重大科学工程的运行管理,建立必要的评估考核制度。
为促进学科交叉,加强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地方之间的优势互补,应大力推动一些跨部门跨地区的科学中心的建设,使研究所、大学间进行优势组合,形成网络式的中心,以便克服专业面较窄,学科单一,规模较小,难以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局面。
要支持并指导大中型企业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工作,推进大中型企业根据需要参与相关的基地建设或组织力量开展一些应用基础研究,形成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研究开发与生产相结合的机制。打破只靠国家支持的局面,国家、部门、地方、企业共同投资。
坚持并发展“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努力为科学家创造宽松、民主的学术环境,营造学术气氛浓郁、有恰当激励机制、有利于学科交叉、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研究任务和有利于创新的软环境。
加强对研究生、博士生等后备科技人才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科学家特别是年轻人,以各种方式积极参加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